計畫動機


一百五十年來,天主教教會在坦尚尼亞悉心耕耘,致力於改善當地的教育、飲食、醫療與難民營等問題,同時也是當地解除黑奴制度的重要推手之一,為當地極具威望的宗教團體。龍若望神父曾於1989年至1991年間赴坦尚尼亞擔任志願服務學生,於服務期間深入坦尚尼亞當地文化,也學會Kiswahili語與當地原住民馬賽族的語言,並與當地教會建立合作的信任基礎。


國立清華大學志工中心於2008年成立「坦尚尼亞教育志工團」,邀請曾經在坦尚尼亞服務多年的龍若望神父 (Fr. Jean-Pascal Lombart) 擔任領隊及顧問,將台灣豐富的資源傳遞給渴望知識的坦國學童。在2010年,當地診所反應給龍神父有關醫療團的需求,神父回國後便開始著手計畫醫療團的創立。


2011年,由龍若望神父所領導與創辦的非營利組織「台飛國際交流協會」正式成立。台飛國際交流協會以永續發展國際志工服務、推動台非互惠合作平台,以及培養台灣和世界各國的國際發展人才為目標,由龍若望神父與來自不同背景、有國際志工經驗的社會人士和學生們為相同的目標一同努力。因此,在台飛國際交流協會的指導下,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與輔仁大學醫學系共同合作,成立了第一屆輔大坦尚尼亞醫療服務志工團,前往非洲坦尚尼亞的馬賽部落進行為期兩週的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調查。


坦尚尼亞幅員遼闊、原野風光明媚,人民生性純樸,生活方式簡單而原始。然而,由於醫療可近性不足、衛生教育欠缺,以及疾病傳播管控不當,造成當地許多部落之瘧疾猖獗、愛滋病肆虐,婦女在生育時亦面臨諸多的挑戰。尤其是在坦尚尼亞的原始部落,如馬賽族部落之中,許多的孕婦尚未有正確的健康觀念,在生產過程中也缺乏醫師、護士、助產士等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加上父系社會的傳統觀念限制等因素,母嬰無法獲得完整的醫療照護資源,導致許多新生兒的感染、早夭,以及孕婦的死亡,每年有無數無辜的寶貴生命在坦尚尼亞殞逝。


經過前年(2011)年的調查,我們在2012年以高中生與婦女衛教以及助產士經驗交流為主軸,展開第二次的醫療服務志工團,希冀以微薄但穩定的力量,在高中生中散佈知識的種子,傳播正確的生育觀念以及擴展他們的視野;與資深助產士的交流,結合兩國的接生經驗,讓他們在產前有更多的準備,降低生產的危險性。

由於去年居民和學生對衛教的反應以及助產士對經驗交流的肯定和提問,今年2013年出團,我們將持續長期的在馬賽部落進行生育知識相關的衛生教育,並加上去年學生詢問度高的愛滋瘧疾議題等,並且持續和當地助產士以及診所交流,更希望延續去年拜訪坦尚尼亞MUHAS醫學院的計畫,商討和當地結合建立長期醫療服務的可能性。


坦尚尼亞馬賽部落的居民,面對當地的醫療貧乏、教育資源缺少以及母嬰照護的種種問題,輔大醫學院的師生們,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熱情、也能有所準備。在龍若望神父與台飛國際交流協會的指導、醫學院鄒國英院長、醫學系葉炳強主任、護理系陳惠姿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之下,我們由衷地希望有此機會,讓我們發揮醫學方面的專長,為當地住民的醫療衞生問題、母嬰照護與教育方面,能有所貢獻。

輔仁大學坦尚尼亞醫療志工團

 在一個叫奧芭芭(Olbalbal)的山中部落

一位年輕的媽媽  已經承受了長達兩天的痛楚

在部落接生婆的協助與陪伴之下

努力讓她懷裡的一對雙胞胎來到世間

 

努力著來到了第三天  年輕的媽媽終於完成了生產的過程

 這對雙胞胎還來不及感受母親的慈愛懷抱  便已離開人世

媽媽在生產的過程中也失血過多  身體虛弱不堪

部落的族人發現情況不對  趕緊僱來一輛車子

載年輕媽媽到卡拉圖(Karatu)的醫院

不幸的是  媽媽在抵達醫院的不久後  也撒手人寰……

 

前往醫院對於部落的居民來說  是一段漫長到令人挫折的旅程

從奧芭芭要到有病床與護理照顧的地點

距離最近的戈隆戈隆(Ngorongoro)  需要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車程

至於醫院  需要兩小時四十五分鐘

換句話說  待產的孕婦要在山路上顛簸將近三個小時才能得到醫生的協助

如果沒有車 她們要花更長的時間一路跋涉

這樣的路途  對你我來說都不算短

就更別提一個身懷六甲  即將臨盆的準媽媽  何以克服這段遙遠的旅程


聯絡我們

fjumedtanzania@gmail.com


2013年團長 劉令嫻

0955-305-515

isabel_1927@hotmail.com


2013年公關 吳岱峰

0926-272-728

holdmyself90@gmail.com


2013年公關 李佾臻

0953-719-977

kaori901211@hotmail.com